石阡新闻网讯 日前,随着最后一批环境传感器完成校准调试,河坝镇食用菌数字化种植基地的大棚升级改造工程进入收官阶段。这座搭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基地将于7月初正式投产,当地传统食用菌种植将迈入“环境参数毫厘可调、生长周期精准把控”的智能化时代。
石阡远鸿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振东介绍道:“这是我们一个传感器,它主要是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进行监测。原来我们传统模式就是用温度计来棚中测量,现在有了它我们非常方便。”
在河坝镇食用菌种植大棚里,温湿度传感器矩阵正持续闪烁着绿色信号,墙面上密布着形似蜘蛛网的传感器阵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数据。基地智慧管理师正在尝试新设备。
石阡远鸿食用菌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管理师褚英晶说:“这个改造实现了一个自动卷膜、自动喷淋、灌溉、自动消杀以及水质净化。通过这个项目,可以提升大棚基地管控的远程云端的使用效率。之前一个人可能管五个大棚,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将实现所有大棚一人管控,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
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要求差异巨大。在菌丝体生长初期,注重温度稳定与适度通风,让菌丝快速蔓延;进入子实体分化期,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调控成为关键;到了子实体生长期,各项环境参数都需精细把控,为高产优质奠定基础。每个阶段,系统都依据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环境参数,实现精准种植。
石阡远鸿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振东说:“我们对现有60栋大棚做了智能化改造,基本上已经完成了80%,正处于调试阶段。 它是用一个传感器输送数据用云数据,分析这个参数,用来实时把控棚内的湿度、温度、还有二氧化碳。”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河坝镇的这场“蘑菇革命”让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传统农业。当食用菌住进“智能公寓”,乡村振兴也插上了科技翅膀。
石阡远鸿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振东说:“每一个棚一年两季,一季应产2000斤木耳,这种能增长30%,我们就可以一个棚多收600斤。这样,60个大棚整合下来,基本上能达到增收80万元左右。接下来,还有50个大棚,也会做精细化升级改造,达到一个增产增收效果。”
编辑:黄蓉
审核:代忠国
总编:马晓鸣
监制:杨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