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翁本是凡间客,春来变作画中仙。每年的清明谷雨期间,便是“中国苔茶之乡”石阡县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漫步各处茶园,采茶工指尖翻飞轻采新绿,茶厂里老师傅杀青揉捻,处处弥漫着清新茶香。
石阡县作为全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这里形成有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种——石阡苔茶。其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独具特色的品质和悠久的种茶制茶文化史,让石阡苔茶香飘寰宇。
今年4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第二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中,石阡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赫然在列。这间承载数十年制茶技艺的工坊,至今飘着浓郁茶香。
石阡苔茶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飞正在制茶。
推过去,抹过来,相同的动作,无数遍重复。春茶加工时节,记者走进夷州贡茶非遗工坊,拜访了石阡苔茶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飞,当时他正在炒茶。左掌扶着锅沿,右掌在锅中推抹,王飞与茶共舞,不紧不慢。
在他厚实的掌中,那团叶片更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掌控,上万颗绿芽,似千军万马在锅中翻腾。王飞说,手掌的推抹动作,在炒茶技艺中叫抓条,利用虎口收缩有度,使茶叶尽可能在掌中翻滚,炒制出来的茶叶会更加光润挺拔。
随着手掌反复运动,掌心和锅底之间的那团小绿叶,叶片渐细,颜色渐深,从翠绿转向碧绿,继而成为墨绿,最后变成泛着光泽的细针。整个过程雾气氤氲,茶锅沙沙作响,缕缕茶香飘散四溢,游走在工坊每个角落。
缕缕茶香飘散四溢,游走在制茶工坊每个角落。
“别看这些动作简单,初学者花上几年都不一定能学会,他们不是把茶叶压扁了,就是揉弯了。”王飞说,以手为器,揉、捻、搓、抓,这几个看似单调的动作,他重复做了几十年,也是靠这门手艺从养家糊口到发家致富,带着乡亲们种茶制茶过上了好日子。
工巧还需材美,才能成就一款好产品。作为石阡苔茶的发源地,新华村有着“云端新华”的美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产出的茶青叶粗、芽壮、茎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芽叶还会逐渐从浅红变为紫红色,品质独具特色。
“从清明前开采到现在,我们公司已收购优质苔茶芽青10多万斤。”在王飞的现代化春茶加工车间里,10多个师傅正穿梭在机器前忙着制茶。他说,这批春茶预计产值700万元,周边10多个村寨,上千户茶农的茶青都是卖到这里。
随着气温升高,石阡苔茶芽叶逐渐从浅红变为紫红色。
虽然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技术更加高效和省力,但王飞对传统制茶技艺的情怀和传承丝毫未减。在他精心打造的博物馆里,收纳着诸多被岁月磨得铮亮的制茶老器具。“这些都是老一辈制茶人智慧的结晶。”王飞说,我们不能忘了来路。
这些年,除了在村里打造集苔茶加工、文化传承、农旅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商街。王飞还多次把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和茶产品,带到全国各地茶事活动现场制作、展演、品鉴,助力苔茶品牌推广和制作技艺发扬。
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石阡县委推出“寻找发光的自己”报道栏目,“茶二代”王宾作为返乡创业青年成为“风采展”人物之一。从小闻着茶香长大,看着父亲王飞用古法炒茶,大学毕业后王宾决定回到茶村和父亲齐头并进。
王飞父子创办的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制茶。
“好产品要有市场才能变现,所以我的关注点更多是在销售上”。王宾坦言,尽管他们的茶叶产品质量上乘,但过去因缺乏品牌影响力和有效销路,只能为省外品牌做代工毛茶,赚一些最基本的辛苦钱。
事实上,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父亲王飞也做过很多努力。比如投入200多万元到浙江、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开设10多个门店和专柜,聘请专人宣传销售石阡苔茶,但人力和门店成本过高,加上管理不善,最终皆以失败收场。
回到茶山的几年里,正是电商快速兴起发展阶段,王宾总结父亲前期经验,决定从“线上”寻找突破口。自己开网店,发展大型经销商,请本土网络达人带货、县里苔茶集团帮忙销售……如今已形成稳定销售渠道。
“一杯茶,不仅仅是消费茶叶本身,在此基础上附加文化价值,才是其整体的价值所在。”在王宾看来,石阡苔茶应丰富产品时尚元素,让消费群体更加宽泛。
这些年,他按照不同顾客群体的喜好和购买茶产品的用途,将炒制后的茶叶按克分装成小包小罐,在精美简约的伴手礼包装盒上附上当地景区景点,非遗元素,苔茶历史,使得产品更具吸引力。
“小而精的产品不仅美观,也更方便顾客携带和饮用。”王宾说,针对新媒体直播、旅游景区、销售门店、婚庆市场等10余种场景,他们开发有多种“茶+土特产”大礼包,通过“全民代言分红”模式,让消费者既是购买者也是推广者。
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苔茶产品。
从祖辈“以茶换盐”到如今“科技兴茶”,王宾如今已研发50余款新产品,申请14项外观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专利评估价值达1500多万元,仅凭知识产权就获得银行1000万元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父子二人创办的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其开发的“华贯牌”“苔紫茶牌”优质科技产品,现已获“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小工坊制茶起家,茶村“父子兵”如今已建起年产名优茶50吨,大宗茶200吨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各一条,夷州贡茶公司辐射周边1.5万亩茶园蓬勃发展,带动茶农2750人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