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外媒看石阡
困牛山新事:用发展质感告慰英灵

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将困牛山红色故事带上全国两会,展现革命老区焕新颜的生动实践。

作为黔东红色地标,困牛山以红军壮举铸就精神丰碑,通过修缮纪念设施、开发沉浸式党课等举措,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密码。当地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研学基地与文旅融合项目,吸引大批游客追寻革命足迹,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如今,红色旅游、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村民走上致富路,印证着精神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困牛山正书写着“红色精神永流传,乡村振兴谱新篇”的时代答卷。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地标

晨雾中的铜仁市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19.34米高的纪念碑巍然耸立,镌刻着“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90年前那场震撼人心的壮举——百余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百姓,集体跳崖的悲壮场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北有狼牙山,南有困牛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安久席说,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影响深远,在当时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成为激励后人的重要历史事件。

站在一旁的石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雷永武接过话茬:“在2月底公布的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中,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跻身国家级保护序列,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强的保护措施,将推动陵园在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石阡县多方争取和统筹整合资金1.98亿元,推进陵园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陵园已进行了四次改扩建,新增纪念碑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红军历史步道等项目,提升红色教育基地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同时,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陵园提质改造被纳入“困牛山战斗核心展示园”项目,完善了红色驿站、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形成集教育、体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红色教育阵地。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来自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这里,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洗礼。

红色教育激活精神密码

在困牛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不远处,一座造型酷似冲锋号的红色大门十分亮眼,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学校。

“冲锋号的抽象造型,是战斗的象征,困牛山壮士们不畏牺牲、奋勇向前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困牛山红军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嘉琪正在向来访者进行讲解,像她这样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全校共有32名。

“学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突出红色教育,设计红色研学课程8门,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参观学习,利用红色读物、红色歌曲等作为思政教材,将军体拳纳入常规教学课程,让红军学校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困牛山红军学校校长杨勇说,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徒步前往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

这种浸润式教育正在结出硕果。建在革命老区的红军学校,不仅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任。目前,该校以“八红”育人为载体,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前迈出一大步。

去年9月,困牛山红军学校正式授旗授牌,是全国第489所红军学校,也是贵州省第20所红军小学。同年11月,困牛山战斗遗址成为“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困牛山红军学校则成为了传承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阵地。

“接下来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让红军精神深入课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设红色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素养;组织多样化的红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把困牛山红军学校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的优质教育基地,培育新时代红色传人。”困牛山红军学校校长杨勇表示。

红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从玉新高速困牛山收费站驶出,沿着柏油路不到十分钟便来到困牛山村,道路两旁、村居墙上尽是五角星、红色标语、红色墙绘,红色氛围浓厚。

春日的困牛山村弥漫着油菜花的香气,村民蔡朝英在“红色农庄”后厨忙得脚不沾地。

“清明前后是旺季,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四五百人,除了本地游客,也有不少来自山东、重庆、福建等外地的游客。”蔡朝英说,农家乐一年营业额30余万元,还带动10多户邻居就业。

困牛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玉带着记者参观时,在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展陈中心正遇上县委党校学员开展培训。

“困牛山村是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的现场教学点,还承接了全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专题培训班等活动。”张国玉说,以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为核心,一条跳崖壮举英雄路,长征步行体验、长征车行游览“两条环道”,三个红色自然村寨,一个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一核一路两环三寨一基地”的文旅景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形成。

曾经因地形险恶被称作“牛都困住的地方”,如今靠着红色IP走出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

数据见证着山乡巨变:全村发展种植蜂糖李、太秋甜柿350余亩,种植油菜、红薯、水稻等150余亩,菜油加工作坊加工及销售菜籽油,创建黑滩河畔品牌,产业辐射带动86户213人就业,目前村集体经济累积达62万元。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困牛山村凭借其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采取“支部+企业+群众”发展模式,以“红色资源+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的组织方式,发展旅游产业,现村内建起了采摘园、办起了民宿、开起了餐馆、卖起了小吃,村里面的经营户实现从无到有,村民靠吃“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责任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