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雨水节气,铜仁市石阡县的茶山便慢慢“苏醒”。虽然山间云雾蒙蒙,水汽氤氲,但一株株茶树却鲜翠显眼。每天清晨,当地采茶人就三五成群赶到茶山,摘下新发的嫩芽,收获早春“第一鲜”。
明前茶量少,采摘期短,价格高。“采一斤茶青45元,动作麻利一点,一天可以挣100多元钱。”3月3日下午,本庄镇石头溪村,60岁采茶工窦长芬斜挎茶篓,站在茶垄间两手上下翻飞,快速将一片片鲜叶摘下放入篓中。
“茶产业带动力很强,这里每天有60多人上山采茶,老的少的都有,采完称重后当天就付工钱,大家就像在比赛一样。”距离明前茶采摘结束还有一段时间,窦长芬寻思着和姐妹们多加把劲,今年争取多挣点零花钱。
石阡县本庄镇石头溪村茶叶基地里,茶农斜挎茶篓采下新春第一茬茶叶。黎祖艳 摄
窦长芬平时在家带孙娃,每年茶叶开采后她就忙着奔赴在各茶山,采茶挣钱补贴家用。这几天,她每天早上6点匆匆吃过早饭便赶到茶园,午餐随便吃点零食然后接着干,直到下午五六点把当天采下的茶叶“交货”后才回家。
好山好水出好茶。千百年来,石阡县绿水青山孕育出的优质苔茶,一直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独有特产。古人有诗为证:“苔茶出夜郎,泉水煮茶汤。灵气除症结,常饮寿安康。”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烂石,指的是风化比较完全的砂质土,而这种土壤遍布石阡全境,使得石阡苔茶成为茶中“上者”。
绿荫萌动,满篓茶香。田勇 摄
据介绍,石阡苔茶香高、味醇、耐冲泡、七泡茶味不减尚有余香,富含钾、锰、锌、硒、铷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石阡人也习惯把苔茶叫作“长寿茶”。
“我们这里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很适合种茶。”基地负责人李中能介绍,今年春茶采摘提前了半个月,目前每天茶青下树量有100多斤,本轮采摘还将持续20天,新茶都是老客户预订,加工好就直接用物流发出去。
采茶收茶要抢时间,制茶也要抢时间。李中能说,他家的加工作坊只有1条茶叶生产线,新茶生产比较吃力。今年春茶采摘前夕,县茶叶发展中心就主动上门调研,免费给作坊添置了一台杀菌机和两台揉捻机,助力提高制茶效率。
春风拂山岗,茶树吐新绿。石阡本庄镇茶农躬身茶园采下开春“第一芽”。田勇 摄
石阡县种茶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便经由商人之手销往欧洲。
石阡苔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围绕“优基地、稳规模、扩市场、兴质量、创品牌、保干净”的工作主线,石阡县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
“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李中能回忆,去年茶园管理经费紧张的时候,县人民政府就给予了政策资金支持,帮忙解决燃眉之急,还经常培训茶农和组织到外面学习经验,提升大家的管理水平。
结束忙碌的一天,茶农走出茶园,换取春茶采摘劳动报酬。田勇 摄
“科技+绿色”才能让茶叶成致富“金叶”。近年来,石阡县还灵活运用大数据平台,建设多功能气象站监测茶园。“这个系统可实时收集茶园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力等资料。”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农艺师王枫说,数字化管控可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有数字管理平台加持,我们的茶叶生产更加精细化了。”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聪介绍,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茶企茶农可以从种植、管护、生产、销售对茶叶进行全过程管控,让苔茶的品质和产量都得以提升。
春山可望,茶吐新绿。田勇 摄
据了解,目前石阡县有茶园43.6万亩,投产茶园33.85万亩。2024年,全县185家茶叶加工企业完成干茶生产2.951万吨,创造茶叶综合产值超32亿元,带动农户2.87万户11.62万人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