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外媒看石阡
鞠华国 | 村干部的三件喜事:开会少、填表少、收入变多了

“会少了,去乡亲家里的时间也多了。村干部就该围着地头转,围着老百姓转,而不是围着会议桌转。开再多的会也要看粮食打了多少、果子结了多少。”3月6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直言,基层减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以往文山会海、报表报告、调研检查,让广大基层干部困在办公室,没办法放开手脚。怎么办?贵州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五个方面推进“强双基”,推动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腾出时间干实事。

  “减负的成效好不好,要看我们的基层干部是哭还是笑。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大家是笑的。”鞠华国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那就是“两少一多”。

  “一是开会少了,以前每个月开会至少5次,现在降到2次;二是‘表哥’‘表姐’少了,原来每个月填几十张表,现在一张表就解决了问题;三是收入多了,我每个月比之前多了200多元。”说到收入,鞠华国话锋一转,“别看钱不多,但是在政府过紧日子的情况下,给我们村干部加工资,这是一种关爱和激励,大家心里暖暖的,觉得日子有盼头、有希望。”

  “不再‘深陷’于各种材料、报表中,能把精力真正放在服务群众上。”如今,鞠华国也有了更多时间了解村民需求,思考乡村发展之路。

2024年,困牛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困牛山村三面环水,地势险峻。90多年前,红六军团在困牛山村浴血奋战,百余名红军战士为保护群众而壮烈牺牲。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困牛山村的精神丰碑,也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鞠华国抓住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从2021年开始,推动困牛山战斗遗址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去年,遗址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

鞠华国(左五)召开坝坝会,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诉求。

  同时,他还主导推行“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将村集体2.6万亩林场评估作价入股县旅游投资公司,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多元开发路径,形成生态保护与集体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2024年,困牛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基层干部有活力,也给村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新动力!”从困牛山到金山银山、从文山会海到轻装上阵,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鞠华国也乐在心头。

【责任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