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外媒看石阡
推开家门见“两山”|鞠华国代表:从困牛山到“金山银山”——贵州山村的“红绿” 振兴传奇

写在前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朴实又深刻的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智慧,照亮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之路。贵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持续激发绿色发展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注入强劲动力、赢得战略主动。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发出诚挚邀请:走进多彩贵州,登高远眺“两山”胜景,领略青山作画、绿水泼墨的生态画卷,感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黔山秀水间谱写的和谐乐章。

全国人大代表鞠华国的家乡,位于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这里三面环水,地势险峻,地形复杂,连牛上山后都常因迷路或地形限制难以自行下山,“困牛山”之名由此而来。然而,这片曾经因贫而“困”住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困牛山村已成为“红色美丽村庄”的典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1934年,红六军团在困牛山村浴血奋战,百余名红军战士为保护群众壮烈牺牲。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成为困牛山村的精神丰碑。鞠华国深知,红色文化是这里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如何让这段历史重焕生机,成为他思考的首要问题。

“我们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抓住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从2021年开始,推动困牛山战斗遗址的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如今,纪念碑广场庄严肃穆,陈列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红军步道蜿蜒曲折,串联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更令人瞩目的是,遗址创新引入VR虚拟战场、3D建模等技术,让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当年红军的战斗场景。2024年,遗址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开展党性教育活动500余场次,红色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保护红色遗址的过程中,鞠华国始终坚守“不破坏一寸青山”的原则。他组织村民对周边山林实施封育保护,将红色步道与生态步道融合设计,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如今,村内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黑滩河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困牛山村发展的宝贵财富。

“红绿交融”激活乡村振兴密码

“红色是底色,绿色是未来。”鞠华国深知,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两山论”转化为具体的产业实践。在他的主导下,困牛山村构建起“一场两带三园”的产业格局:以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场域,串联红色景点与生态资源的红色旅游示范带,沿困牛山公路延伸的蜂糖李产业带,以及红色文化研学园、生态采摘体验园和高标准粮油示范园。

“我们要让困牛山村成为游客想来、愿来、还来的目的地。”鞠华国带领村民建立红色研学基地,用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丰富研学内容。

依托红色旅游带来的大量游客,鞠华国推动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组织村民参与景区管理、讲解服务等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4年,困牛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较2018年实现了翻倍增长。

“生态银行”守护共富之路

困牛山村创新设立“生态银行”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护林巡山、河道管护等环保行动获取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体系将生态保护细化为8大类32项量化指标,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监测,推动生态管护向精细化转型。

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方面,鞠华国主导推行“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将村集体2.6万亩林场评估作价入股县旅游投资公司,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多元开发路径,形成生态保护与集体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鞠华国在村里的商店查看特色产品

书写乡村振兴的新传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鞠华国对困牛山村的未来充满信心。他的规划中,既有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宏伟目标,也有建设“红色康养综合体”的美好愿景。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两大核心路径:一是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构建文旅融合产业链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核心驱动力;二是深化‘生态银行’积分制改革,推动生态资源向共富资产转化。”鞠华国坚定地说。

从曾经“牛进难出”的贫困山村,到如今“红绿交融”的振兴样板,困牛山村的华丽蝶变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鞠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坚守生态底线,激活文化基因,再偏远的山村也能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统筹/策划 刘丹 覃淋 周梓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李明栩 海报包装 贺琰竹 徐小迪 陈亚兰

【责任编辑:向娟】